在液体食品包装行业,包装的耐压性能直接关系到产品运输、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性,也是保障食品质量的关键指标。目前,国内针对液体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的耐压性能,主要依据 GB/T18454-2019《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和 GB/T19741-2005《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两大标准。本文将从适用范围、耐压性能要求、试验方法等维度,对两个标准进行系统解读,为行业从业者提供清晰的应用指引。
一、标准适用范围:明确边界,避免混淆
准确理解标准的适用范围,是正确应用标准的前提。两个标准虽同属液体食品包装领域,但适用对象存在显著差异。
GB/T18454-2019《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 的适用范围具有明确指向性:仅适用于无菌包装场景,且由塑料与塑料、塑料与铝箔或金属蒸镀膜等材料复合而成的复合袋。这类复合袋必须配有灌装口等密封件,经过灭菌处理,作为内包装配合纸盒、纸箱、圆桶或木箱等外容器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明确排除了纸基复合袋,且对产品形态的限定更具体 —— 强调 “复合袋" 的结构完整性(含密封件)。
GB/T19741-2005《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 的适用范围则更宽泛:涵盖厚度小于 0.2mm 的复合膜及袋,材料组合包括塑料与塑料、塑料与纸和铝箔(或其他阻透材料)复合。其产品不仅包括无菌包装用复合膜、袋,还包括普通包装用产品;形态上分为卷筒和包装袋两种,且对复合膜的厚度有明确限定(小于 0.2mm)。
二、耐压性能核心要求解析
耐压性能是评估液体食品包装在承受内部或外部压力时是否发生渗漏、破裂的关键指标。两个标准基于不同的适用场景,对耐压性能的要求呈现出明显差异。
(一)GB/T18454-2019:以 “容积" 和 “压力" 为核心指标
该标准针对无菌包装用复合袋(内包装,配合外容器使用),耐压性能要求与容积(V) 直接挂钩,且根据材料类型细分压力值:
容积≤25L:镀铝聚酯袋、铝箔袋、聚酰胺袋需承受 18kPa 压力,聚乙烯袋需承受 10kPa 压力;
25L<容积≤200L:所有材料类型的复合袋均需承受 10kPa 压力;
容积>200L:所有材料类型的复合袋均需承受 5kPa 压力。
合格判定标准为:在规定压力下保压 2min,无渗漏、无破裂;试验样本量至少 3 个,若有 1 个不合格,则该项整体不合格。
(二)GB/T19741-2005:以 “总质量" 和 “负荷" 为核心指标
该标准针对厚度小于 0.2mm 的复合膜、袋,耐压性能要求与包装袋及内容物总质量挂钩,根据膜结构类型(SS 膜、WSS 膜、WSIZ 膜)统一负荷标准:
总质量≤250g:负荷≥200N;
250g<总质量≤500g:负荷≥300N;
500g<总质量≤1000g:负荷≥400N;
总质量>1000g:负荷≥400N。
合格判定标准为:在规定负荷下,无破裂、无渗漏;试验样本量需≥5 个,保压时间≥1min。
三、试验方法差异对比
耐压性能的试验方法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两个标准在试验操作上的差异需重点关注:
样品准备与充气方式:
GB/T18454-2019 要求打开复合袋密封件,插入配合紧密的适配器,缓慢充气至规定压力;GB/T19741-2005 针对卷筒和包装袋形式,以水为内容物,按用户规定尺寸封合后进行试验,更侧重模拟实际灌装状态。
样本量与判定逻辑:
GB/T18454-2019 明确 “至少 3 个试验袋",且 “1 个不合格即整体不合格",严于 GB/T19741-2005 的 “≥5 个样品"(未明确单个不合格的判定规则,默认需全部合格)。
保压操作细节:
两者均要求保压(GB/T18454-2019 为 2min,GB/T19741-2005 为≥1min),但 GB/T18454-2019 强调 “达到规定压力后停止充气",更注重压力稳定性;GB/T19741-2005 则聚焦负荷承载能力,与实际运输中的堆叠压力更相关。
四、差异原因与适用场景分析
两个标准的差异源于其定位的不同:
GB/T18454-2019 聚焦无菌、带灌装口的复合袋,作为内包装配合外容器使用,需承受运输过程中外部挤压或内部液体冲击的压力,因此以 “容积" 和 “气压" 为核心,材料差异(如阻透性、强度)对耐压性能的影响更突出。
GB/T19741-2005 针对薄型复合膜、袋,多用于直接接触食品的小包装,承受的压力更多来自堆叠时的重力,因此以 “总质量" 和 “负荷" 为核心,且对膜结构(普通 / 无菌、含铝箔等)的分类更细致。
五、应用建议
标准选择依据:
若产品为无菌包装用、带灌装口、厚度≥0.2mm 的复合袋(配合外容器),优先采用 GB/T18454-2019;若为厚度<0.2mm 的复合膜或普通 / 无菌包装袋,则适用 GB/T19741-2005。
检测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对应标准的试验方法操作,尤其注意样本量、充气 / 加载方式及保压时间,避免因方法错误导致结果偏差。
质量控制重点:
生产企业需根据产品适用场景,针对性优化材料选择(如高强度聚酰胺、阻透性铝箔)和密封工艺,确保耐压性能符合标准要求,降低运输损耗风险。
掌握两个标准的核心差异,不仅能确保产品合规性,更能提升包装设计的合理性,为液体食品的安全储运提供坚实保障。